- 概要
- 历史
通山县地处鄂东南边陲,幕阜山脉北麓,国土面积2680平方公里,辖12个乡镇,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总人口42万,地貌构成为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。早在新石器时代,这块绿色宝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。宋太祖乾德二年(公元964年),分永兴县置通山县,立县治所于通羊,至今,千余年辖域未变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通山是鄂东南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。土地革命时期,先后建立过8个县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,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,老一辈革命家、军事家彭德怀、腾代远、何长工、王平等人曾在此战斗和生活过。为了革命的胜利,这个山区小县有两万余人献出了宝贵生命。
环境优美,生态优良,森林覆盖率65%,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闯王陵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、省级地质公园隐水洞、“鄂南漓江”富水湖等自然景观、人文景观相互媲美,神奇秀丽,是著名的旅游胜地;盛乡竹木、茶叶、水果,是著名的楠竹之乡、茶叶之乡、药材基地、水果大县;矿产资源素负盛名,初步探明的达12类48种,其中“四石”(大理石、石英石、玄武石、石灰石)储量很大,“四电”(水电、风电、核电、蓄能电)资源十分充足,开发前景广阔。
自古就有鄂赣“咽喉”之称。距武汉、长沙、南昌、黄石、九江、岳阳等大中城市均百余公里,106国道贯穿全境,316国道穿界而行,即将修建的大(庆)广(州)、杭(州)瑞(丽)、咸(宁)至(通山)南(林)三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,正在规划中的宜(春)通(山)咸(宁)铁路和鄂(州)通(山)两条铁路直达通山,四通八达。
特色鲜明,前景喜人 产业特色鲜明,农业形成了山区竹木、畜牧,库区水果、水产,丘陵茶叶、油茶,城效蔬菜、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;工业形成了以低碳硅铁为主的冶金业,以石材、水泥为主的建材业,以水电、风电为主的能源业;旅游业以提升九宫山、建设闯王陵、开发隐水洞、做活富水湖为重点,初步形成了“一线两圈”的大旅游格局;城市建设如火如荼,基础设施日新月异。
通山已被列入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范围,核电项目已通过国家初步评审,基础工作已启动建设,经济开发区初具规模,日趋夯实。全县上下形成了尊商、亲商、重商、护商局面,出台了《通山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》,在用地、税收、规费等方面给予减免,政策环境、创业环境日益宽松,外商外资落户通山创业的热潮正在兴起,通山将成为最有投资价值、最具开发潜力的宝地。
环境优美,生态优良,森林覆盖率65%,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闯王陵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、省级地质公园隐水洞、“鄂南漓江”富水湖等自然景观、人文景观相互媲美,神奇秀丽,是著名的旅游胜地;盛乡竹木、茶叶、水果,是著名的楠竹之乡、茶叶之乡、药材基地、水果大县;矿产资源素负盛名,初步探明的达12类48种,其中“四石”(大理石、石英石、玄武石、石灰石)储量很大,“四电”(水电、风电、核电、蓄能电)资源十分充足,开发前景广阔。
自古就有鄂赣“咽喉”之称。距武汉、长沙、南昌、黄石、九江、岳阳等大中城市均百余公里,106国道贯穿全境,316国道穿界而行,即将修建的大(庆)广(州)、杭(州)瑞(丽)、咸(宁)至(通山)南(林)三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,正在规划中的宜(春)通(山)咸(宁)铁路和鄂(州)通(山)两条铁路直达通山,四通八达。
特色鲜明,前景喜人 产业特色鲜明,农业形成了山区竹木、畜牧,库区水果、水产,丘陵茶叶、油茶,城效蔬菜、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;工业形成了以低碳硅铁为主的冶金业,以石材、水泥为主的建材业,以水电、风电为主的能源业;旅游业以提升九宫山、建设闯王陵、开发隐水洞、做活富水湖为重点,初步形成了“一线两圈”的大旅游格局;城市建设如火如荼,基础设施日新月异。
通山已被列入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范围,核电项目已通过国家初步评审,基础工作已启动建设,经济开发区初具规模,日趋夯实。全县上下形成了尊商、亲商、重商、护商局面,出台了《通山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》,在用地、税收、规费等方面给予减免,政策环境、创业环境日益宽松,外商外资落户通山创业的热潮正在兴起,通山将成为最有投资价值、最具开发潜力的宝地。
古籍载,通山地域在战国时为楚地,秦属南郡,汉属江夏郡下雉县,三国属吴之武昌郡阳新县,隋改阳新为永兴,唐属鄂州永兴县。
北宋乾德二年(964),南唐(遵北宋年号)始置通山县,以通羊、青山二镇各取一字命名,隶鄂州。开宝八年(975)属江南道。太平兴国元年(976)属荆湖北路永兴军,太平兴国二年属江南西道兴国军,太平兴国三年降为羊山镇,不久复为县。崇宁元年(1102)属江西路兴国军,南宋绍兴四年(1134)再次降为镇,翌年复县。元至元十七年(1280)属江淮行省蕲黄道,至元十九年属江西道,至元三十年(1293)属湖广省兴国路。明洪武元年(1368)属兴国府,洪武九年(1376)属武昌府兴国州。清康熙三年(1664)属武昌府。
民国期间,本县始终属湖北省辖。元年(1912)属第一区,3年(1914)属江汉道,16年(1927)直属湖北省辖。1930年建苏埃政府时,属湘鄂赣省鄂东南苏区辖。21年(1932),国民县府属第二行政督察区,25年(1936)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。
解放后,1949年5月属大冶专署。1952年6月属孝感专区。1958年11月与崇阳、通城合并为崇阳县,1959年3月恢复通山县。1959年11月属武汉市,1962年5月复属孝感专区。1965年6月属咸宁地区。
区域演变 自宋建县至清,县域未发生大的变化。1929年东南革命根据地形成,经大冶中心县委决议,阳新所属梅田、黄沙、大畈、慈口等地划归通山县辖。这一时期,苏维埃县府与国民县府并存,国民县府的辖域只限于楠林、城关、厦铺一线数点。1933年后,革命趋向低潮,苏区渐转向边缘山区,国民党政区扩展,梅田、黄沙、大畈、慈口等地仍归旧新县辖。1934年5月,湖北省政府决定将阳新县的黄沙、九折、慈口、大畈、燕厦与通山到的富有、横石潭大桥背等地,划为“大畈特别区”,直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辖。1935年6月撤销特别区,各地复归原县辖。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,日军在占领区建伪政权;伪省府将阳新县大畈区划归通山县辖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阳新、通山两县参政机关争议纷起,经省决议,大畈区仍归阳新县辖。
建国后,1950年3月大冶行署析出阳新县燕厦、大畈、黄沙等地划入通山。1954年南林区高桥乡的黄泥档、三界宕、张家、孙家、花红等村及雨山乡的廖家山村划归崇阳县。1955年3月,阳新县八区白果乡陈村划归通山县。1971年,通山县杉木、太平、东源等地划归阳新县。
北宋乾德二年(964),南唐(遵北宋年号)始置通山县,以通羊、青山二镇各取一字命名,隶鄂州。开宝八年(975)属江南道。太平兴国元年(976)属荆湖北路永兴军,太平兴国二年属江南西道兴国军,太平兴国三年降为羊山镇,不久复为县。崇宁元年(1102)属江西路兴国军,南宋绍兴四年(1134)再次降为镇,翌年复县。元至元十七年(1280)属江淮行省蕲黄道,至元十九年属江西道,至元三十年(1293)属湖广省兴国路。明洪武元年(1368)属兴国府,洪武九年(1376)属武昌府兴国州。清康熙三年(1664)属武昌府。
民国期间,本县始终属湖北省辖。元年(1912)属第一区,3年(1914)属江汉道,16年(1927)直属湖北省辖。1930年建苏埃政府时,属湘鄂赣省鄂东南苏区辖。21年(1932),国民县府属第二行政督察区,25年(1936)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。
解放后,1949年5月属大冶专署。1952年6月属孝感专区。1958年11月与崇阳、通城合并为崇阳县,1959年3月恢复通山县。1959年11月属武汉市,1962年5月复属孝感专区。1965年6月属咸宁地区。
区域演变 自宋建县至清,县域未发生大的变化。1929年东南革命根据地形成,经大冶中心县委决议,阳新所属梅田、黄沙、大畈、慈口等地划归通山县辖。这一时期,苏维埃县府与国民县府并存,国民县府的辖域只限于楠林、城关、厦铺一线数点。1933年后,革命趋向低潮,苏区渐转向边缘山区,国民党政区扩展,梅田、黄沙、大畈、慈口等地仍归旧新县辖。1934年5月,湖北省政府决定将阳新县的黄沙、九折、慈口、大畈、燕厦与通山到的富有、横石潭大桥背等地,划为“大畈特别区”,直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辖。1935年6月撤销特别区,各地复归原县辖。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,日军在占领区建伪政权;伪省府将阳新县大畈区划归通山县辖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阳新、通山两县参政机关争议纷起,经省决议,大畈区仍归阳新县辖。
建国后,1950年3月大冶行署析出阳新县燕厦、大畈、黄沙等地划入通山。1954年南林区高桥乡的黄泥档、三界宕、张家、孙家、花红等村及雨山乡的廖家山村划归崇阳县。1955年3月,阳新县八区白果乡陈村划归通山县。1971年,通山县杉木、太平、东源等地划归阳新县。